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沙县小吃的成长

2012/8/10 10:36:14 来源:沙县小吃网
0

   拌面、扁肉、蒸饺、炖罐、茶叶蛋——沙县人凭着这几样小吃,征服了全国的餐饮市场。据统计,截止目前,在外从事沙县小吃经营业的户数达1.8万户、5.2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沙县小吃产业也成为年营业额已超过35亿元,年创纯收入6亿元以上的大产业。全国各地都有特色小吃,但沙县人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小吃业的一部传奇。

第一批出走的人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三明境内,闽中腹地,千年古城,是全国2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落后于福建沿海地区,还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境遇。为了生计,沙县人陆续走出大山,到外地经营小吃业。
据沙县小吃业内人士介绍,第一批外出闯荡的以沙县夏茂、梨树、琅口、南阳、南霞等乡镇及沙县城关人居多。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而真正促成沙县人大批出走的,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倒会风波,二是旧城改造导致的房屋拆迁。
    如今已是沙县小吃领军人物的邓世奇,就是当时那批人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时隔近20年,再对记者娓娓道来,仍然让他的心情难以平复。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乡锦街村人,种过田、当过兵。1978年复员返乡,和妻子原冬英在大洛乡开了家照相馆。因为接下了祖辈传下的小吃手艺,加上当时大洛乡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1985年夫妻俩开起了“原家餐馆”,随后搬到了沙县城关。
    上世纪90年代初,沙县民间标会盛行,城关、夏茂镇更是“重灾区”。 禁不住“无风险套利”的诱惑,邓世奇也身陷其中。1992年,夏茂“八大会头”出逃,倒会风波累及全县。
    “当时,沙县进行第一次旧城改造,很多人的房子都拆迁了,需要另选地皮盖新房,但很多人拿不出钱来,就参与标会(一种民间集资互助的活动),借钱盖房子,标会突然多了起来,很快就失控了。”邓世奇表示,标会一开始还运作的比较健康,后来一些不法分子看见有利可图,也参与进来,最终资金链断裂,结果很多“会员”钱也没了,房子也没了,还不断有人逼债,只能被迫出走。
    邓世奇瞬间从小老板变成了“负翁”,负债十几万元。1991年,陷入困顿的邓世奇夫妇变卖了家产,将孩子寄养在岳父家,带着4千多元钱,到厦门湖里区,寻求朋友帮助,“当时觉得这笔钱我一辈子都还不完,3个孩子只能靠岳父每个月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和邓世奇一样,破产的“会员”大多选择外出“躲债”。当年,单在夏茂镇,就有1000多名农民出走。

责编:德辉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