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乐相森沙县小吃“第一人”

2006/8/9 9:06:53 来源:本站原创
0
沙县有个“小吃办”

    1946年,乐相森出生于一个糕饼世家。1963年,乐相森参加工作,到沙县糕饼厂当学徒,算是子承父业了。从小与面粉、米粉相伴,因此他常戏称自己天生“糕饼”命。

    几十年来,乐相森从学徒工直到政府办主任、民政局长,工作岗位虽有调整,但对沙县小吃制作技术的研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他自学成才,成为三明市唯一兼通烹调和面点两门专业技术的人员。“没想到学到的这些技艺有了发挥的舞台。”1998年,时任沙县县委书记刘道崎把沙县的小吃当作解决农民工出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地方特色产业来抓,成立了“沙县小吃办”。乐相森的特长自然让县里想到他,于是,他便从民政局长被调到小吃办当主任,负责抓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背着锅碗瓢盆上课

    到位不久,乐相森深入乡镇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发动群众出外经营沙县小吃固然重要,但抓好培训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亲自上阵,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吃业主。每天在操作台边和面、揉面、擀皮、包馅,一做就是几十公斤面粉,一站就是连续七八个小时,挥汗如雨、浑身湿透。为了让小吃制作工艺更快地为当地群众所掌握,他用沙县本地方言传授技艺,深入浅出进行讲解。

    他选择了农民空闲时的寒冬和小吃业主“歇六月”的酷暑时间深入乡镇街道培训。2002年10月14日,乐相森在一个偏远的乡村——沙县郑湖乡上洋村,为村民免费培训时,左脑中风,右脚瘫痪不能动弹。住院治疗3个月后,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仍然不顾自己腿脚不便,每天一脚一拐提着自己买的手提电脑,背着锅碗瓢盆,活跃在乡村农户里。

    小吃办的档案里有这样一组记录:8年里,他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长期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技术人才,举办各类沙县小吃培训班达206期,7764人,其中下岗职工50期965人,农村农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156期,6872人。今年春节以来,富口、高桥等乡镇街道参加“阳光工程”小吃培训的村民就达到1364人。

    他精心设计制作了有沙县小吃注册标志的五角彩旗,许多群众到外地经营沙县小吃,只要将这串标志彩旗在门口一挂,马上就能吸引顾客。为提高沙县小吃档次,他还积极研究开发创新“开口扁肉”、“爽口牛肉丸”、“小笼包”等十多个小吃品种,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大大提高了沙县小吃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到2005年底,全县六镇四乡两个街道出外经营沙县小吃的达到12863家,从业人数达45123人,占全县总人口24万的18.8%,占全县农民劳动力7.5万的60.2%。每年全县从沙县小吃业经营收入中增收达到5亿元以上。沙县小吃在国内外的影响已经愈来愈大,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开到美国纽约、日本、新加坡,成为沙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为沙县小吃著书立传

    除了烹饪制作,乐相森还爱舞文弄墨。8年来,乐相森先后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40万字的沙县小吃系列丛书。包括《沙县小吃高级工培训教材》、《沙县小吃技术问答》等教材。为了配合省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技能鉴定工作,他还编写了20万字的《沙县小吃初级技能鉴定教材》等材料。这些教材有效提高了沙县小吃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受学员欢迎。

    因为沙县小吃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沙县小吃列入特色烹调(沙县小吃)工种,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并向国家劳动部申请将沙县小吃列入国家特殊工种鉴定目录,并授予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称号。沙县小吃在全国的声誉影响更大了。

    为了给遍布全国的小吃业主提供市场信息,解答各种经营技术疑难问题,从2002年12月8日以来,乐相森自己编辑排版,每月编印一期《沙县小吃信息》,分发至各乡镇与小吃业主。至今已经出版30期,文稿近8万字,受到乡镇和业主的好评。

    2003年5月,这位“掌勺厨师”撰写的论文《关于如何发展沙县小吃业的几点理性思考》还在“三明市餐饮业发展论坛会”获一等奖。

    乐相森的辛劳和功绩,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1997 2003年,他连续七年被评为发展沙县小吃业先进个人;2002年县委、县政府授予他“发展沙县小吃特殊贡献奖”。2004年沙县政府特批给沙县小吃办购买一辆汽车,专门用于下乡培训。到今年4月,乐相森退休了,但他还无法退岗,因为百姓需要他,社会需要他。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