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邓世奇小吃做成大生意
2006/12/22 10:13:54
来源:三明日报
12月6日,沙县小吃业主邓世奇在沙阳乐园景色秀丽的人工湖畔投资70多万元创办的“原家小吃美食店”赶在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前夕开业。这是他以“原家小吃”的注册商标开办的第五家连锁沙县小吃店。其他店分布在沙县、三明市区和上海宝山,他的小吃生意再不是小打小闹的夫妻店,而是有规模、有档次的“集团军”。夫妻同心创业小吃走上宴席
邓世奇原是湖源乡锦街村的农民,种过田、当过兵。退伍后到岳父工作的大洛乡供销社承包过照相馆,1985年开始经营小吃店。岳父喜欢烹调,家里和朋友有啥红白喜事,他都能露一手烹饪绝活。岳父的儿子、女儿自小耳濡目染,也都个个学了一手烹饪功夫。邓世奇开起小吃店后,一直由妻子原冬英掌厨。他善谋划,负责里里外外的周旋管理。各尽所长,小吃店经营得很好,3年后,他们就在沙县城关李纲路盖起了房子,并在自家的楼下继续开小吃店。由于妻子姓原,店号也起作“原家”小吃店。
后来沙县政府号召农民走出去,发展沙县小吃,邓世奇一头闯进厦门特区,在湖里区的市场旁边开办小吃店。当时厦门来自四面八方的民工多,沙县小吃以物美价廉的特点适应了民工们的需求,从此一炮打响,小吃店门庭若市,店里没有座位,许多客人宁可买了蹲在门口吃。没几年功夫,他们就又在厦门的竹坑路发展了4家店面,家家生意红火。
1997年沙县建成小吃街,当时经营小吃的业主,嫌店租贵,怕赔本,没人敢搬到小吃街经营,小吃街建成许久,仍然冷冷清清,有场无市。
县领导决定请一个有实力的人到小吃街领头。经过四处考察,发现了在厦门经营的邓世奇,动员他回县里,领起小吃街的头。他毅然停掉厦门正当红火的生意,回到沙县,一下在小吃街租了5间店面,进行有档次的装修,一改小吃店简陋、杂乱的局面。许多人担心他这样干小吃,会把在厦门辛苦挣来的钱全赔进去。他说,要干就得干出最好的。
邓世奇瞄准小吃走上宴席的目标,请了8个厨师、20多名员工。集中沙县小吃的精华,对农村和城关的小吃品种进行筛选加工,在巩固老品种的同时,发展了湖源烤豆腐、香芋饼、夹饼、油炸扁肉等新品种,使店里的小吃达200多种,还有板鸭、醉鸡、薰香兔等风味菜。
他把两个女儿送到厦门舒友海鲜大酒楼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培训,专门学习酒店的服务礼仪和规范。回来后负责对服务员进行培训教育和管理。店里制定了一套卫生管理制度,每个包厢有电子消毒柜,厨房冰柜生熟食品分开置放;每周全店一次卫生大扫除,每天厨师和服务员都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搞完卫生后由小组长检查验收。
由于原家小吃店环境、卫生好,中、高档享受,低档消费,很受顾客欢迎。许多单位把接待客人也放到这里。原来的5间店面满足不了需要,他又接着租下另外9间,连成一片,打出了原家小吃城的招牌。在他的带动下,进入小吃街的业主越来越多,生意火爆,成了沙县城关的一道亮丽风景。提高服务档次小吃走进酒楼
后来,随着沙县城市拓展,原来的小吃街拆除,邓世奇收掉小吃街上的14间小店面,租下西门的一处楼房,重新装修后,开起原家小吃美食城。
沙县小吃扬名全国以后,许多到三明旅游、出差的人都想品尝一下正宗的沙县小吃。可三明的沙县小吃虽然店家不少,但大多还是简单的拌面、扁肉加炖罐,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以经营沙县小吃为主的酒楼。他觉得这就是商机,于2002年在市区办起一家“原家小吃美食店”。几年来,这家美食店一直生意红火,双周日、下班后等高峰时刻还要排队等候。外地到三明的人再也不用跑沙县就能在当地吃到原汁原味的沙县小吃了。
今年正月,邓世奇又进军上海,在宝山区开了2家连锁店,都是以沙县“原家小吃”冠名。一家店面小些,仅60平方米,一间店面稍大,有160多平方米,刚开业那阵,宝山建设民工多,每天生意都有7000多元。如今,小店每天也能卖1000多元,大店一天能卖3000至4000元。新开张的沙阳乐园原家小吃美食店楼上楼下两层共1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人用餐。他认为,沙阳乐园是沙县旅游的亮点,在这里开设沙县小吃店,能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美食。因此他为美食店撰写了一副对联:“品中华名小吃;游沙阳古文化。”凡是他的连锁店,都实行店面装修格调统一、服装统一、餐具统一,员工由总店统一调配。为做大“原家小吃”的品牌,他还在南平市发展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加盟店,一次性付给他5万元品牌费,每年再交一定数量的品牌管理费。店面装修、服装、餐具与总店统一,员工经过总店培训,保持品牌的一致性。
如今,沙县在全国经营小吃的业主有5万多人,仅在上海的就有2700多人。最近,他在上海联合当地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家投股成立上海沙县小吃餐饮服务公司,占10%%股份,任董事会董事,已经有60多家沙县小吃业主参加,占总股本的49%%。由公司对上海从业的小吃业主进行整合,统一品牌,标准化的运作提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探索在外地发展的成功道路。公司对沙县小吃经营业主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物流配送,并对小吃业主进行法律支持和业务指导,把在上海的小吃业主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邓世奇还有一大心愿:他说,当年抗金名臣李纲从京城被贬到沙县,做个小县令,也把京城的许多小吃带到沙县,丰富了沙县小吃。如今沙县小吃又有了新的发展,一定要带到京城去,更快在全国扬名。
北京申办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以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纪录地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城市交通、通讯、环境和体育场馆建设。这就意味着将有上百万的民工进京参加建设,他们到北京后,每天都要吃饭。沙县小吃融汇了南北风味,对他们最适合不过。他认为在北京发展沙县小吃的商机到了。
2002年,他把沙县原家小吃城交给2个女儿管理,自己带着妻子、儿子上了北京,在宣武区很快办好了相关手续。在筹建配送中心的同时,正积极在各大施工场所附近寻找适合的店面,准备把他的沙县小吃办成连锁店。后来的发展并不像他预料的那么乐观,他只好从北京撤出,不过他并不灰心。他说,北京我们一定要进去,这个市场还要占领,只是时机问题。沙县小吃的特点是现做现吃,不可能像北京小吃大世界中的许多食品那样长时间摆台。因此进入北京的沙县小吃品种要调整,尽量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地点也要选择适宜。他准备先把上海的原家小吃经营好,积累经验,攒足实力再向北京进军。
邓世奇原是湖源乡锦街村的农民,种过田、当过兵。退伍后到岳父工作的大洛乡供销社承包过照相馆,1985年开始经营小吃店。岳父喜欢烹调,家里和朋友有啥红白喜事,他都能露一手烹饪绝活。岳父的儿子、女儿自小耳濡目染,也都个个学了一手烹饪功夫。邓世奇开起小吃店后,一直由妻子原冬英掌厨。他善谋划,负责里里外外的周旋管理。各尽所长,小吃店经营得很好,3年后,他们就在沙县城关李纲路盖起了房子,并在自家的楼下继续开小吃店。由于妻子姓原,店号也起作“原家”小吃店。
后来沙县政府号召农民走出去,发展沙县小吃,邓世奇一头闯进厦门特区,在湖里区的市场旁边开办小吃店。当时厦门来自四面八方的民工多,沙县小吃以物美价廉的特点适应了民工们的需求,从此一炮打响,小吃店门庭若市,店里没有座位,许多客人宁可买了蹲在门口吃。没几年功夫,他们就又在厦门的竹坑路发展了4家店面,家家生意红火。
1997年沙县建成小吃街,当时经营小吃的业主,嫌店租贵,怕赔本,没人敢搬到小吃街经营,小吃街建成许久,仍然冷冷清清,有场无市。
县领导决定请一个有实力的人到小吃街领头。经过四处考察,发现了在厦门经营的邓世奇,动员他回县里,领起小吃街的头。他毅然停掉厦门正当红火的生意,回到沙县,一下在小吃街租了5间店面,进行有档次的装修,一改小吃店简陋、杂乱的局面。许多人担心他这样干小吃,会把在厦门辛苦挣来的钱全赔进去。他说,要干就得干出最好的。
邓世奇瞄准小吃走上宴席的目标,请了8个厨师、20多名员工。集中沙县小吃的精华,对农村和城关的小吃品种进行筛选加工,在巩固老品种的同时,发展了湖源烤豆腐、香芋饼、夹饼、油炸扁肉等新品种,使店里的小吃达200多种,还有板鸭、醉鸡、薰香兔等风味菜。
他把两个女儿送到厦门舒友海鲜大酒楼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培训,专门学习酒店的服务礼仪和规范。回来后负责对服务员进行培训教育和管理。店里制定了一套卫生管理制度,每个包厢有电子消毒柜,厨房冰柜生熟食品分开置放;每周全店一次卫生大扫除,每天厨师和服务员都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搞完卫生后由小组长检查验收。
由于原家小吃店环境、卫生好,中、高档享受,低档消费,很受顾客欢迎。许多单位把接待客人也放到这里。原来的5间店面满足不了需要,他又接着租下另外9间,连成一片,打出了原家小吃城的招牌。在他的带动下,进入小吃街的业主越来越多,生意火爆,成了沙县城关的一道亮丽风景。提高服务档次小吃走进酒楼
后来,随着沙县城市拓展,原来的小吃街拆除,邓世奇收掉小吃街上的14间小店面,租下西门的一处楼房,重新装修后,开起原家小吃美食城。
沙县小吃扬名全国以后,许多到三明旅游、出差的人都想品尝一下正宗的沙县小吃。可三明的沙县小吃虽然店家不少,但大多还是简单的拌面、扁肉加炖罐,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以经营沙县小吃为主的酒楼。他觉得这就是商机,于2002年在市区办起一家“原家小吃美食店”。几年来,这家美食店一直生意红火,双周日、下班后等高峰时刻还要排队等候。外地到三明的人再也不用跑沙县就能在当地吃到原汁原味的沙县小吃了。
今年正月,邓世奇又进军上海,在宝山区开了2家连锁店,都是以沙县“原家小吃”冠名。一家店面小些,仅60平方米,一间店面稍大,有160多平方米,刚开业那阵,宝山建设民工多,每天生意都有7000多元。如今,小店每天也能卖1000多元,大店一天能卖3000至4000元。新开张的沙阳乐园原家小吃美食店楼上楼下两层共1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人用餐。他认为,沙阳乐园是沙县旅游的亮点,在这里开设沙县小吃店,能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美食。因此他为美食店撰写了一副对联:“品中华名小吃;游沙阳古文化。”凡是他的连锁店,都实行店面装修格调统一、服装统一、餐具统一,员工由总店统一调配。为做大“原家小吃”的品牌,他还在南平市发展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加盟店,一次性付给他5万元品牌费,每年再交一定数量的品牌管理费。店面装修、服装、餐具与总店统一,员工经过总店培训,保持品牌的一致性。
如今,沙县在全国经营小吃的业主有5万多人,仅在上海的就有2700多人。最近,他在上海联合当地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家投股成立上海沙县小吃餐饮服务公司,占10%%股份,任董事会董事,已经有60多家沙县小吃业主参加,占总股本的49%%。由公司对上海从业的小吃业主进行整合,统一品牌,标准化的运作提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探索在外地发展的成功道路。公司对沙县小吃经营业主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物流配送,并对小吃业主进行法律支持和业务指导,把在上海的小吃业主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邓世奇还有一大心愿:他说,当年抗金名臣李纲从京城被贬到沙县,做个小县令,也把京城的许多小吃带到沙县,丰富了沙县小吃。如今沙县小吃又有了新的发展,一定要带到京城去,更快在全国扬名。
北京申办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以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纪录地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城市交通、通讯、环境和体育场馆建设。这就意味着将有上百万的民工进京参加建设,他们到北京后,每天都要吃饭。沙县小吃融汇了南北风味,对他们最适合不过。他认为在北京发展沙县小吃的商机到了。
2002年,他把沙县原家小吃城交给2个女儿管理,自己带着妻子、儿子上了北京,在宣武区很快办好了相关手续。在筹建配送中心的同时,正积极在各大施工场所附近寻找适合的店面,准备把他的沙县小吃办成连锁店。后来的发展并不像他预料的那么乐观,他只好从北京撤出,不过他并不灰心。他说,北京我们一定要进去,这个市场还要占领,只是时机问题。沙县小吃的特点是现做现吃,不可能像北京小吃大世界中的许多食品那样长时间摆台。因此进入北京的沙县小吃品种要调整,尽量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地点也要选择适宜。他准备先把上海的原家小吃经营好,积累经验,攒足实力再向北京进军。
关键字:
相关阅读:
·日式风格的沙县小吃店装修-深夜食堂既视感的沙县轻食2017-09-06 | ·沙县小吃都开到加拿大了,来看看正不正宗?2016-03-26 |
·品沙县小吃,你应该知道的那些民俗文化 2016-03-12 | ·第一代沙县小吃为何败走重庆?2016-03-05 |
·沙县小吃文化城被评为“福建省美食城”荣誉称号2016-03-02 | ·杭州一沙县小吃厨房起火,所幸及时扑灭2016-02-27 |
·寻味|寻找沙县小吃正宗的秘密2016-02-27 | ·沙县:行走中的美食 探寻百年传承小吃2016-02-27 |
·沙县小吃:对失足少年拉一把扶一程2016-01-26 | ·沙县小吃闯江湖的“两把刷子”2016-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