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一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广场 >小吃文化 >浏览文章

从采石场到营养汤 沙县小吃文化变迁

2013/8/8 17:03:22 来源:中国网
0
  就普通饮食来说,我并不赞成大家点食那些中药汤加点盐的劳什子。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个药材,若是真材实料,没有医生处方,谁知道药效如何?
 
  铁路系统在福建有一个沙县采石场,采下的石头弄碎制成道砟,运到祖国各地,铺在钢轨下。沙县最早行销全国的,就是从地球表面敲下的石头道砟。虽说遍及华东甚至全国,可沙县的石头就像它在钢轨下扮演的角色一样默默无闻。
 
  2004年的冬夜,我在福州出差,与上海铁道报社的建春兄寻找吃夜宵的场所,发现子夜时分的街角只有一家店还亮着灯。我们探脚想入内,发现店门前的蒸汽灶头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巴掌大的铝制饭盒,长方形的饭盒装着米饭,圆形的饭盒装一些简简单单的汤汤水水。有夜归的路人,或者上夜班的工人,入内歇脚,吃一盒饭,喝一盒汤,再出门而去。我和建春兄都好面食,如果在深夜里让一盒干饭进肚,会感觉不适。我们遂决定离去,准备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买盒装方便面。此时店伙计说: “两位吃点啥?有饭有面,沙县牛肉面,很不错咧!”
 
  我俩闻听则喜,复落座,各要了一碗牛肉面。红烧牛肉一块块,红汤白面一大碗,热乎,吃完冒汗!直吃到排出八枚一元硬币,仰天大笑出门去,看见蒸汽灶头上新添了几个铝制小饭盒。 “对面铁路工地上马上有工人放工了,我们多准备着!”伙计自豪地为我们解读。
 
  虽说盛器简陋,虽说价格低廉,可冬日里温暖的一碗面让我对店门口灯箱上 “沙县小吃”四个字有了好印象。在回程的列车上,我对建春兄说: “这样的小吃,在上海还未曾见过。如果推广到上海,估计会火爆!”
 
  没想到,时过境迁,这几年沙县小吃遍地开花。本人近年去过的大连、秦皇岛、丽江等地都曾见到沙县小吃的店面。沙县小吃的足迹肯定比沙县的道砟石走得远,影响更大。坊间甚至传闻,沙县小吃爆炸式增长,撩拨得沙县政府想将品牌整合包装上市。就目前的形势分析,沙县小吃上市肯定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只能当故事听听。不过,既然是听故事,我们不妨听听故事性更强的版本——天涯社区一篇网文 《沙县小吃开遍全国的真相》,将沙县小吃描写成一个秘密组织,基本上可以类比天地会、红花会等。另一篇网文 《沙县小吃和牛肉拉面的秘密》一开头就来了这么一段——
 
  “‘战争结束了。’沙县小吃的老板叼着一根烟,一屁股坐在我的面前,眼神飘忽。一口烟从他口中飘出来。”
 
  好莱坞大制作的影片,开头也不过这气势。当然,这是虚构,实际上如今遍地开花的沙县小吃比我2004年年末所见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先,在京沪等大城市,这些店面里见不到铝制小饭盒了,都使用密胺餐具,汤罐更是采用陶制品,乍看甚为古朴,让人感到沙县的 “文化底蕴”很深厚。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沙县牛肉面。说到牛肉面,就我个人的看法,唯有大家俗称兰州拉面者堪当 “牛肉面”之称谓,否则必须加一个前缀。比如加州李先生红烧牛肉面、河南咖喱牛肉面之类。这就好比说到 “沙县站”,一定是指沙县火车站,肯定不是指沙县汽车站。交通类的 “站”,铁路是老大。牛肉类的面,兰州拉面是老大,故而可直谓 “牛肉面”。不过,如今斗胆想和兰州牛肉面叫板的,沙县牛肉面算是一个门派。面,普普通通的切面,口感软塌塌,绝非制胜利器;肉,所谓的沙县黄牛肉,没法和西北牦牛肉相比,只配红烧来吃。唯有这一碗汤,沙县牛肉面的汤,用当归、枸杞等同煮,号称大补。
 
  这就是福建、广东等地人药食同源理念的最佳佐证!即使一个廉价如沙县小吃的小店,也绝不忘给您补身子。实际上,这碗牛肉面品质上不仅比不上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也比不上和它做法大致相当的台湾牛肉面。沙县牛肉面、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和台湾牛肉面用料大致相似,而沙县牛肉面想要博赢兰州牛肉面,下了当归、枸杞这样的重味大赌注,与我当年在福州街头吃到的沙县牛肉面已经大相径庭。如今的沙县小吃里还有诸多汤食,冠以 “沙县营养汤”之名,实际上依旧是一些中药汤加点盐的东西。比如天麻猪脑汤、玉竹老鸭汤之类,还有草果、淮山、丁香、豆蔻之类的药材往所有的菜、汤里撒了个遍。实际上,单就口味来说,我还是更能接受福州那家店的沙县口味。上海新闻界的老前辈黄汉民老先生对沙县的一款飘香拌面情有独钟。2007年我们在肇嘉浜路的商务楼里共事时,他经常到楼下的一家沙县小吃店点食售价3元的飘香拌面。简简单单,香香鲜鲜,便宜得要死,没什么不好。
 
  就普通饮食来说,我并不赞成大家点食那些中药汤加点盐的劳什子。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个药材,若是真材实料,没有医生处方,谁知道药效如何?如若不是真材实料,你敢吃吗?所以,我喜爱沙县小吃的价廉味美,点单的时候却尽量避免选择含药食品。
 
  沙县,一个地处闽中的小县,当年以在采石场敲落地球边角料为生,如今因为小吃而国人皆知。不管怎样,在经济上、营销上算是一个大变革、大奇迹。当年地瘠民贫的沙县根本没有多少饮食文化可以开掘,如今却将自个儿的发明搞成沙县传统吃食的样子,推销到全国各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可是,我认为拿营养汤示人,颇不靠谱。
 

责编:潘巍
关键字: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从采石场到营养汤 沙县小吃文化变迁] 的评论,总共:1条评论
匿名    2013/8/11 14:33:54

我们沙县在家也是这么吃,有什么问题

1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