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由沙县豆腐引发的神秘太保崇拜

2017/4/28 8:14:17 来源:不详
0

沙县,古名沙阳,简称虬,又叫虬城,启域于东晋,建县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 年),迄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沙县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金沙县”之称。南北兼具,东西杂糅,四方交汇,沙县小吃文化五味调和,既有福州、闽南沿海一带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客家饮食风格。




烤豆干


沙县豆腐不是用石膏或盐卤来作凝结剂,而是将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加热,用瓢分次舀入隔夜老浆水,慢慢注入煮熟的豆浆中,行话叫“游浆”,待豆浆慢慢凝固成豆腐。传说此技法来自汉朝淮南王刘安,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有诗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沙县卤豆干


沙县豆腐白嫩细腻,煎不烂,炒不碎,水分适当。烫嘴豆腐以游浆豆腐为原料,加黄花菜、猪头肉、香菇、蛤干等慢火熬熟。烫嘴豆腐汤清味鲜,熬煮过后密布蜂窝状小孔,将菜肉菇蛤混合的汤汁吸附进去,咬上一口,馝馞盈嘴。




烫嘴豆腐


以前,寒冬腊月沙县的豆腐店会把豆腐煮至烂熟出售,冷天来买豆腐的人那才叫多,豆腐店前排起长队,吃上一碗豆腐那真是吃在嘴里暖在心上。豆腐起锅热气腾腾,吃一口,鲜香烫嘴,吸溜声随处可闻……沙县民间童谣唱曰:“豆干胖,真是烫。吃在嘴,热胸膛。天气冷,不怕寒。吃一块,夹两双。辣一辣,冒热汗!全身心,暖洋洋。富人笑,穷人盼。”


豆腐不仅丰富了沙县等地人的饮食文化,跟随匠人和商人的脚步在各地生根,更进入了民间传说的厅堂,成为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沙溪流域便流传着一个“豆腐郎雷琼勇斗五鬼”的传说。传说太保侯王原为民间百姓,姓雷名琼,做豆腐营生。一日凌晨,雷琼在沙溪河边遇见“五鬼”投毒,飞身上前抢过毒药,寄于口,拿起劈柴的板斧,与之奋力搏斗,怒杀三鬼,可惜另两鬼潜逃。雷琼中途毒发身亡,临终前左手二指仍指向前方,告示众人还有两个恶鬼未落网……民间赞其“道义千秋两指点,纲常万古一肩挑”。玉皇大帝感动于雷琼生前为保乡邦,吞服毒药,勇斗五鬼的忠烈精神,封其为“忠烈太保侯王”。沙溪两岸“太保塑像”一般是左手伸二指、右手举板斧的一脸墨黑形象,大多依据此传说所造。



太保形象


太保公是地方保护神,太保信俗是沙溪流域特有的地方神崇拜。沙溪太保崇拜以沙溪为主干,向流域两岸呈扇形扩散。从永安算起,至三明、沙县、延平,直至闽江口,两岸不少村落均建太保庙供奉,船民们亦多“请”太保神像或香炉至船头同行,以求护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保公在船民心中充当“河神”作用。在沙县民间,太保崇拜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是“一村一太保,一户一香炉”。



沙县罗岩庙供奉玉封太保候王。传说玉皇大帝感动于太保爷生前的忠烈精神,封其为“英烈太保侯王”


“豆腐郎雷琼勇斗五鬼”传说流传数百年后,被明代著名神魔小说家余象斗收录和改编。在其《北游记》之《玉帝差使灭村人》章节中,主人公雷琼便是脱胎于沙溪民间传说的“豆腐郎雷琼”,二者姓名相同,职业(豆腐郎)相同,情节(投毒)也相同,不同的是《北游记》中“投毒”的是土地公,民间传说“投毒”的却是“五鬼”。


《北游记》是明代长篇神魔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豆腐郎雷琼勇斗五鬼”能被余象斗收录《北游记》,究其原因,除了太保崇拜在沙溪流域自身的影响力外,更与沙溪水运密切关联。沙溪上游的竹、木、茶等资源经“黄金水道”送往闽江下游的同时,流传已久的“太保故事”经船工和商旅们口口相传,随沙溪快速传播,成为闽江流域耳熟能详的故事。生活在沙溪与建溪交界处的建瓯城的余象斗,一定也听说了“豆腐郎雷琼勇斗五鬼”的故事,心为所动,才将其吸收转化成小说素材。

文章来源:@江河杂志,作者:罗榕华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