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一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广场 >技艺传承 >浏览文章

沙县小吃后继乏人 走不出家庭作坊

2013/6/2 17:25:23 来源:互联网
0
  后继乏人
 
  早上7点之前,郑佳兰就必须把制作烧麦的原料炒制好,而丈夫老王此时也把烧麦皮做出来,佳兰烧麦店准时开门营业。
 
  郑佳兰夫家从祖辈就开始制作烧麦,据说是从宫廷里穿出来的手艺,由于全手工制作,且不传外人,每天的供应有限,过去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到的。1990年,郑佳兰嫁到王家以后,就从婆婆那继承了炒馅的手艺,同时也继承了这家店面——店面是1988年盖的,经过几次旧城改造,面积缩小了一半,但店总算保存到现在。
 
  “烧麦不能冰冻,不能隔夜,因此我们的烧麦都是现做现包,卖完为止。一般到晚上9点不到就卖完收工……哪有人来轮班!”郑佳兰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腼腆内向同时很能吃苦的女人。
 
  但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使她能将烧麦的手艺继承下来,并坚持了19年。凡是认识郑佳兰的沙县人都对记者说“这个女人很不容易”。
 
  “我们夫妻俩每天都要做烧麦,节假日更忙,一年到头没有放过假,也从来没有出去外面玩过。比较幸运,我们夫妻俩这么多年身体没出过问题,配合也非常默契,公公婆婆退下来以后帮助我们全力操持家务,使我们能全心投入做烧麦。”郑佳兰谈到这里,一脸幸福的表情。
 
  6年前,郑佳兰家里买了一台大众宝来车,到现在总里程数还开不到3万公里。夫妻俩开车最长的距离是送女儿到福建省内的大学读书。他们夫妻唯一一次出门走得比较远,是被县里邀请去北京做沙县小吃宣传,那也是头一次坐飞机。
 
  “我就一个女儿,”被记者问到对将来的打算,郑佳兰回答,“做烧麦太辛苦,每天起早贪黑,而且这门生意比较适合夫妻配合做……当然不希望女儿再走这条路,我们也为她积累了一点资产,她可以去做点别的……我也不想开分店,也不想再拓展生意了,继承人?目前还没有,年轻人很少能安下心坚持做烧麦的,我丈夫又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现在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据了解,这种情况并不是佳兰烧麦特有的,另一家当地有名的庙门扁肉店也同样遇到继承人的问题。
 
  走不出家庭作坊
 
  庙门扁肉店主王盛标家从祖辈就开始挑担卖扁肉,并拥有自己制作扁肉的独门技艺。从1979年读小学时起,王盛标亲身经历了“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时期,到现在在沙县拥有自己的店面,并在新建的沙县小吃城买下一栋3层楼的店面。
 
  王盛标从读小学时开始帮家里的扁肉店做事情,最先是从拣选香葱开始,再大一点,有力气了,就开始打扁肉肉馅。“打肉很讲究,首先要学会挑肉,还要注意天气和温度,夏天的肉比冬天的肉难打,通常1个人打1斤肉要3-4个小时,非常辛苦。”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庙门扁肉在沙县家喻户晓,并成为当地人吃扁肉的首选地,“上庙门去吃扁肉”成了最好的口传式广告。由于庙门扁肉的品质及独特的口感几十年如一日,虽然价格比一般扁肉要贵50%,但每天仍然顾客盈门。这家小店的盈利,也撑起了王盛标一个家族的生计。
 
  即便扁肉生意如此重要,王盛标还是“出逃”了两次。
 
  “一次是高中毕业跑去当兵,回来以后去当地的工厂打工。后来停薪留职回家里帮忙。还有一次是28岁,独自一人跑出去闯荡,结果还是回来了。”王盛标笑,“主要是因为做小吃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没有一天能休息。但外面更不好混,当时年轻气盛,回来以后心就定下来,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祖辈留下来这么好的产业,这么独特的手艺,应当要好好继承,发扬光大。”
 
  王盛标有3兄弟,他父亲的兄弟姐妹更多,即便如此,在下一代中也少有人愿意继承这门传统的手艺和产业。
 
  发展是王盛标一直的心愿,“我想多开几家连锁店,可惜一直找不到人来帮忙。”
 
  目前,王盛标及弟弟2个人花了一辈子的积蓄,另外又贷款了几十万元,在沙县政府新建的沙县小吃城买下一栋3层楼的店面。“这是为庙门扁肉发展做一个长远的打算,是接下来事业的基础,所以咬咬牙也要买。”为此,王盛标放弃了买新房子,仍然蜗居在早期的拆迁安置房内。
 
  “想发展啊,早有这个想法,去更大的地方开连锁店,公司化经营。”王盛标叹气,“但资金和人手是发展的最大瓶颈,现在背一身债,哪里会去外面开店,再说,哪来的人呢?沙县小吃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走不出家庭作坊这一块……”
 
责编:潘巍
关键字: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